三寸氣-道學用語

三寸氣.jpg

三寸氣氣入口三寸,猶言一口氣,借指生命,人若沒有了呼吸,則無生命可言。俗曰:「三寸氣在千般用一旦無常萬事休。」;詩曰:「解接往年三寸氣;還將運動一周天。」三寸氣,指鼻至兩眉中間爲真氣集中點,上丹田祖竅。燈是燈光的集中點,太陽是日光在集中點,三寸氣是真氣的集中點,真氣又名真常,人體三寸氣不在,真常無,軀殼無所作爲,所以萬事皆休。


文章標籤

鳳邑觀音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觀音鸞訓-【人生短暫】

人生短暫.jpg

鳳邑觀音堂正主席觀佛祖降:

詩:

人生百歲夢中遊,

文章標籤

鳳邑觀音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觀音鸞訓-『病從口入』

病從口入.jpg

癸卯年十一月十四期

本堂正主席觀音佛祖  降                 

詩:

文章標籤

鳳邑觀音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觀音鸞訓-【惡因苦果】

惡因苦果01.jpg

鳳邑觀音堂副主席二菩薩降:

詩:

勸君時常結善因,

文章標籤

鳳邑觀音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覺本有;不覺本無-佛學用語

本覺本有.jpg

我們本有的覺性,本有的佛性佛性有起智照的作用,能照破無明,我們叫「如如智」;佛性體是空寂的,我們叫「如如理」。是一如的。所以我們稱為本性佛性佛性是我們本來具有的,所以叫「本覺本有」「不覺本無」。不覺就是無明無明本無無明不從因緣而生,因為它無有起處,沒有生它的本因。

本無指一切現象本性空寂。《肇論疏.卷上》:「故方等深經皆云五陰本無。」


文章標籤

鳳邑觀音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觀音鸞訓-『見境生心』

見境生心02.jpg

癸卯年十一月初七期

本堂司禮神福德正神  降                 

示:片刻後有菩薩臨堂,諸子準備接駕,禮儀勿失之。

文章標籤

鳳邑觀音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觀音鸞訓-【心無所求】

拜神禮佛.jpg

鳳邑觀音堂副主席二菩薩降:

詩:

此心是佛若無疑,

文章標籤

鳳邑觀音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末法-佛學用語

末法.jpg

佛法是在佛入滅後一千年傳到我們中國的,所以佛法傳到我們中國是在像法二千年的時期,佛法是在漢朝漢明帝時傳入中國,從那時開始就是像法一千年,到了唐朝仍然是在像法期中,到了宋朝就開始是末法一萬年,到了明朝、清朝時早己經是末法了,現在還是在末法的時候。

凡一佛出世,則以其佛為本,立正為本,立正法像法末法三期。

一、正法期:正者即證也,佛雖去世而法儀未改,有教有行,有證得果位者,是為正法時期,佛滅度一千年間為正法期。

文章標籤

鳳邑觀音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智若愚-道學用語

大智若愚01.jpg

大智若愚是一句成語,最早出自於·蘇軾《賀歐陽少師致仕啓》。大智若愚指有智慧有才能的人,看起來好像很愚笨;比喻有智慧的人極有涵養,不露鋒芒。

·蘇軾《賀歐陽少師致仕啓》:大勇若怯大智如愚,至貴無軒冕而榮,至仁不導引而壽。”(歐陽少師歐陽修)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大智若愚

文章標籤

鳳邑觀音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觀音鸞訓-『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jpg

癸卯年十月三十期

本堂正主席觀音佛祖  降                   

詩:

文章標籤

鳳邑觀音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六神無主-道學用語

六神無主.jpg

六神無主六神元神之合稱,其等無法自主,心神不定,心神不寧,精神狀態不安定。形容心慌意亂,拿不定主意。

另解

六神無主:其六神,道家認為人的各有神靈主宰,所以稱為六神。形容驚慌著急,沒了主意,不知如何才好。

文章標籤

鳳邑觀音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觀音鸞訓-【人生無常】

人生無常.jpg

鳳邑觀音堂副主席二菩薩降:

詩:

無常歲月幾春秋,

文章標籤

鳳邑觀音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五欲六塵-佛學用語

五欲六塵03.jpg

一般將奪取生命的惡鬼神稱為,佛教將的意義延伸,凡是一切能殺害我們的慧命,不論是來自外界的障礙,或是由自己身心所產生的擾亂,都名之為,並且常常以魔障稱之,以強調它們對聖道的障礙作用。我們在日常修道所遇到的第一重魔障,便是五欲六塵

,指對於特定對象產生希望欲求的精神作用。

五欲等五種慾望。《大智度論》説:五欲無利益,如狗啃骨頭。又説:五欲如逆風舉火把,風吹焚自身。”“諸欲樂甚少,憂苦毒甚多,為之失身命,如蛾赴燈火。這都是説明五欲之於人,為害甚大。

文章標籤

鳳邑觀音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心四相-佛學用語

三心四相.jpg

三心就是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過去如幻,是空。現在稍縱即逝又馬上成為過去進入未來,也是空。未來如幻如化,仍然是空。

三心即是壇經所說的三際三心是既然空,那空性在我們的本性上所起的作用就是空。三心是空,去三心活在當下就是超越了時。

三心了不可得,空無自性,無所得故,應當離,不應生心貪著自性可得,自性空性不可得故,故名離三心

文章標籤

鳳邑觀音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觀音鸞訓-『常清常靜』

常清常靜.jpg

癸卯年十月廿三期

本堂副主席地藏王菩薩  降 

詩:

文章標籤

鳳邑觀音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