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鸞訓-『名聞利養』
乙巳年九月廿二期
本堂功過司城隍尊神降
詩:
人身難得莫蹉跎,
名聞利養似網羅;
去除凡心菩提顯,
皓月當空自無魔。
示:今世之修者,常在事上修或在相上修,皆離「道」遠矣!多數被「法」所縛,全在有為法中下功夫,不識「道」之本體,不可謂之「道」也!故金剛經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直指「道」之真諦。
人心不滅則道心不徹,人心不滅者,不能看淡俗情,一味追求「衣裘之華麗;飲食之美味;聲名之遠播;才華之得顯」,對種種之外相奢求之心不減。如此慾壑難填,則時有「貧苦」之嘆;或時有「欲安」之意;或時存「奢侈」之思,此即人心。
而道心現,則淡薄「生死」、淡薄「名利」、淡薄「美醜」,逢「稱、譏、毀、譽、利、衰、苦、樂」不為所動,即算榮華富貴於我,亦似浮雲,用無欲無求之心來「修道而道自成;降魔而魔自消」矣!上乘之道,「虛靜無欲、一塵不染,如皓月當空,萬里無雲」,參陰陽之理,損心去意,恬然若無,則「性定伏魔處處樂;妄止心空朝朝安」。
了達既無生死;也無急緩,就在當下悟覺,而回歸清淨圓明自性,此乃上品天仙也!願諸子常靜常寂,了澈「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所指何也?
此示
又示:(補充上文)意則本無生死,有生則有死,乃因緣所生,圓明自性本不生,本不生滅,何來生死?既有生死,當有輪迴也!諸子當要了生死意則方達,而不是在「生死」文字作工夫。
註解:
名聞利養:即名聲遠聞和以利養身的意思,也就是欲求知名度高和貪求財富之利益。人若貪求名利,則易陷於名利之大海,難以自拔,故佛教行者,宜深戒之,以免喪失清淨菩提心,而阻斷成佛之路。
「稱、譏、毀、譽、利、衰、苦、樂」:是佛教中稱為「八風」的八種境界,用來比喻能動搖人心、影響情緒的外在境界,就像風一樣無可掌控。這八種境界分為順境(稱讚、美譽、利益、快樂)和逆境(譏諷、毀謗、衰敗、痛苦),能使人心起伏不定。
八風的八種境界:「稱:當面得到別人的稱讚,使人得意或安慰。譏:當面受到別人的譏諷、嘲笑或批評。毀:在背後受到別人的毀謗或批評。譽:在背後得到別人的稱讚或美譽。利:獲得利益或好處。衰:遭受損失或失敗。苦:身心感受到痛苦、壓迫或不自在。樂:身心感到舒適、暢快或喜悅。」
八風的影響:人們常常會因為這些境界而產生情緒波動,例如得意時感到喜悅,被譏諷時感到氣憤。佛教強調要修煉內心,使心能像「八風吹不動」一樣不受外界影響,做到內心安定,才能真正獲得自在。這種修養的目標是能夠不為外在的榮辱得失所動搖,這需要將佛法應用於日常生活中來鍛鍊心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