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觀音鸞訓-『窮理盡性』

窮理盡性.jpg

乙巳年九月廿九期

本堂副主席地藏王菩薩降                   

詩:

窮理盡性脫塵埃,

地獄天堂自心裁;

德慧圓融超三界,

積功累果宿業排。

示:修道旨在德慧圓融,使累劫罪業得以消清而超生了死。在此生分段生死之生命週期,利用難得人身於有限之生命,來修身學道以覺真,轉凡入聖,化為「真善美」之永恆。

自古以還,「修道如牛毛;成道卻似牛角之稀,何以故?」乃正法難聞也!非是「善根福德因緣」俱足,不得其門而入聆聽正法,更難「福慧雙修」而得安身立命。法門雖有八萬四千法門,但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不外乎知命與立命,唯有傳佈正法,「聞、思、修」後能「窮理盡性」,識本元而知天命,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在天地因果律中,色類各有道,各秉因緣而行其道,今生有緣入正道聞正法,當以良心對天地為基,循天地而為,心存慈悲行菩薩道,當念「饒益眾生」為己任,積功累果消宿業,並憑此功德超拔祖先渡登彼岸,果此善哉!

人不知修無以「知真」;不學無以「知法」;不悟無以「覺性」;不行無以「得證」,學後始知「不足」;修來而識「觀照」,修法以行持,「返本還源」是為本也!

此示

又示:今宵起冷風至,入寒冬序幕,希吾鸞下多加衣裘以禦寒,雖言「色身是假乃生滅相」,但無此假體無以修真,望諸賢加勤再勵,藉假修真,知天命以復性為盼!

註解:

德慧圓融:是指在實踐和智慧之間取得平衡,既有堅定的原則(慧),又有處事圓融的智慧(德),是修道人應具備的重要特質。這意味著做人處事要靈活變通(圓融),但內心要有原則(方);要懂得隨機應變,但不能偏離正道。

「聞、思、修」後能「窮理盡性」:是指透過聽聞教義(聞)、深入思考(思)和實際踐行(修),最終能明悟萬事萬物的道理並認識自己本有的天性(窮理盡性)。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透過後天學習與內在修養的結合,達到對真理的深刻理解與對本心的充分體現。:聽聞真理與教義,廣泛吸收知識與道理。:深入思考所聽聞的內容,辨別其義,反覆琢磨。:透過實踐與踐行,將所學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窮理盡性:透過上述三個步驟,達到窮盡事物的道理、認識並發揮自己本有的天性(「性」)的境界。

觀照:一詞在佛教哲學中,指透過智慧的觀察來洞悉事物的本質。它也是一種透過深刻的省思來檢視自己內心的過程。這個詞彙的涵義也延伸至現代,用於指對社會現實的客觀審視與反思。

「善根、福德、因緣」俱足:意指在修行上或人生的際遇中,同時具備了 善根(智慧與信心)福德(善行與福報)和因緣(適合修行的條件與機遇),三者完備才能成就一件事,尤其在佛教淨土法門中,是往生極樂世界的必要條件。這三者可以透過修行來補足,例如多聽聞佛法增長善根,多念佛修福德,並且抓住現有的修行機會來具足因緣。

饒益眾生:是佛教中一個重要的觀念,意指利益、幫助一切有情生命,使他們得到安樂、幸福和解脫 。這是一種超越自我的慈悲行為,以不求回報的廣大心量,透過各種善巧方便,包括實際的幫助、言語的引導,甚至以身作則,來幫助眾生離苦得樂。

文章標籤
觀音鸞訓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鳳邑觀音堂 的頭像
鳳邑觀音堂

鳳邑觀音堂

鳳邑觀音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