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觀音鸞訓-『性相一如』

性相一如.jpg

乙巳年閏六月十二期

本堂副主席二菩薩降                     

詩:

風動幡動原非真,

妄識紛飛是主因;

解得煩惱歸本處,

性相一如見法身。

示:「如來藏」人人俱足,因心隨緣而現色空諸相,未經佛法薰陶甘露淨化,累世無明習氣無法一一漸次修除,一如金礦未經千錘百煉去除雜質,難以見其真。吾人心性雖被我執、煩惱遮罩,但未失本性,欲見其真不假外求,能見相即見性者,當下可得也!

眾生習染淵深;執著垢重,妄識紛飛,如雲蔽日則無所見,常將所見、所聞執取以意作識起惑,造業無量無邊,若能守住此念心,安心無為,管他風動或是幡動,吾心如如自然不為所動。

修行之目的在「明心見性」為要,而多數之人,卻在世間法中探究其真,不識世間萬象皆無常,亦虛妄不實,怎得究竟?反觀明心者,通達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故見好不生貪愛;見惡不起煩惱,若心外馳奔逸,常對境生心,攀緣不斷,則無法令心定靜,又常執是非、善惡、分別、得失,則永難見其真性

煩惱」與「菩提」;「生死」與「涅槃」表面相對,實則為一,故曰:「煩惱即菩提」,猶如「大海」與「波浪」之關,佛性如大海,現象是波浪,波浪依海水因緣而起,當波浪退去,海水依然是海水,不隨波浪而消失。

十二因緣之「觸、受、愛、取、有」,都是自心之變現,並非是真心,吾人在觀萬象生滅變化之時,知見不生不滅之本,方是悟明也!所以凡夫見色是色,煩惱起而生苦;而菩薩見色即見心,由相而見性,「性相一如」而得究竟、得解脫也。

此示

註:

性相一如:理性事相融通無礙。性如水,相如波,水是水,波也是水,所以說「性相一如」。

十二因緣:也稱十二緣起支十二有支,佛教重要的基礎理論之一,是釋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證得到的真理。此十二緣起支分別是:1.無明2.3.4.名色5.六入6.7.8.9.10.11.12.老死。它們都是緣生法,都是無常的,它們之間是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緣起關聯。十二因緣因果相續而無間斷,使人流轉於生死輪迴大海,而不能得以出離。佛陀辟支佛阿羅漢,都依「四聖諦」三轉十二行,覺悟十二因緣而了知生死輪迴真相,達到究竟解脫

文章標籤
觀音鸞訓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鳳邑觀音堂 的頭像
鳳邑觀音堂

鳳邑觀音堂

鳳邑觀音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