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鸞訓-『忍辱般若』
乙巳年六月廿八期
本堂副主席二菩薩降
詩:
筆顯珠璣渡迷人,
聆聽法義應慇勤;
修煉忍辱生般若,
南天榜名功德憑。
示:忍辱工夫之養成不易,是在面對不同境界之時,都能不為外境所動,平靜之心來待人處世,此乃修行中重要一環,也是提昇個人修養,達到超凡入聖之關鍵。
人生過程,總有種種順逆之考驗,透過自我砥礪一次次提昇,學習對治內心之嗔恚,並將忍辱轉化為慈悲之心,無也忍辱,就無功德可言,脾氣一來,再大之功德亦將付諸於嗔恚中,火燒功德林而焚毀殆盡。
忍辱者不只是逆境需忍,順境亦復如是。逆境之時,忍嗔怒;順境之際,忍貪愛,當「六根」觸「六塵」,不使生起「愛、憎、取、捨」來束縛吾心,不令煩惱、無明污染了清淨自性,方為真忍辱。
學佛修法,時行菩薩道,須理解忍辱非在表相行,而是行深工夫,在靜中養性,於動裡淬煉身心,有了靜定必生般若,才能顯發其之妙諦,更要忍辱負重、荷擔聖業、弘法利生,則遇逆境可化干戈為玉帛,有惡緣聚匯轉為廣結善緣,忍他人之不能忍是工夫,卻壓抑,修當修無忍可忍、無所忍,方為最上乘之忍辱,是名「忍辱般若波羅蜜」。
如昔時佛陀被歌利王割截身體毫無嗔恨,並發愿成佛當渡歌利王也!忍一時,無憂無慮;退一步,安然自在。諸生時刻省心以為行是盼!
再示:無忍可忍、無所忍,則吾人本性功德;忍他人之不能忍,乃屬壓抑,總有爆發之時,修當修無生法忍,本無忍可忍,如佛陀之例,願諸生深入文字,方生般若也!
此示
註:
無忍可忍:表示對任何事物、任何情況都能夠忍受,沒有不能忍受的,沒有分別心。
無所忍:即無所不忍,表示對任何事物、任何情況都能夠忍受,沒有任何限制,沒有不能忍受的。
最上乘之忍辱:指的是最高境界的忍辱,也就是達到「無忍可忍、無所不忍」的程度。
忍辱般若波羅蜜:將這種無上忍辱與般若波羅蜜連結,表示這種境界是通往智慧彼岸的道路,是智慧的體現。簡單來說,這句話強調了忍辱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超越了對痛苦的感受,不執著於任何事物,達到一種心靈上的解脫和自由,這才是真正的智慧。無生法忍:簡稱無生忍,是大乘佛教術語,是忍辱波羅蜜的一種,也是菩薩修行「忍辱波羅蜜」與「三解脫門」的成果。它指的是,修行者對一切事物「無生無滅」的真理,能智慧地安住其中而不退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