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鸞訓-『實相虛無』
乙巳年六月十四期
本堂監察天君靈官王天君降
詩:
天高地厚道無窮,
實相虛無自含容;
五蘊七情原假有,
妄盡心澄不俗同。
示:「道」之所貴者,貴乎虛無而無實相,實者,虛之始也;虛者,實之終也!虛實不二,實中有虛;虛中有實。經如實修行來對生命本體之領悟,而證得空性,與老子所言:「天地萬物生成之原,並無二別,佛性本體無量無邊,與山河大地本源,亦皆妙明真心也!」舉凡一切色、受、想、行、識諸念所生,皆從本心遇緣而從者,然本性則不然,我體不在天地間,不受情慾所縱、諸識所累,對後天般般事物了了分明,故來去自如,且遍一切處,出生無盡,又含容空有,而圓明清淨無所罣礙,既無五蘊之沾;亦無七情之觸,實為假有,虛是空無。
宇宙天地萬物生、住、異、滅;成、住、壞、空,皆從真空而生妙有,再由有歸無,此相因而生滅耳!但卻緣於性空。修道者先從煉實而還虛,實相不除,虛無難現,潛心修煉,以至心堅、意定、神閒,行藏法因,實相隱然,存諸於無形,存乎於本心,卻不為實相所擾也!行道修真,除應明善惡、養性心,以至一心之微,亦不得常妄也!塵相擾心是妄,妄盡心澄歸真。
諸子實修多年,幾人入法界而觀世界,能藉生滅之因緣,了澈不生不滅之清淨法身,即於世界亦法界也!希諸子深心入法界則知「真妄一如」,則身在世界亦法界。
此示
本堂正主席觀音佛祖降
示:諸子可曾深心入三般若,文字般若無聲無言,但可啟發無量眾生智慧而入彼岸法舟。俗言:「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一字非,全文非也!豈可不慎之乎?由文字般若進入觀照,非在文字表面作文章,而是心入法界,方可知其玄奧所在。再入實相,則知假相與真相為何?若能般若增生,假從有而知真也!
註:
實相虛無:是一個佛教哲學的概念,用以描述真理和現象之間的關係。實相是指萬事萬物真實不虛的本質,也就是真理或本體;而虛無(或作「虛妄」)則指一切現象的本質是空,是緣起性空的,並非永恆不變的實體。
行藏法:「行藏」可以理解為行為和隱藏,而「法」可以指方法、法則或準則。 因此,「行藏法」可以理解為關於行為和隱藏的法則或方法,或者說是行事隱藏的準則。
真妄一如:出自佛教哲學,字面意思是「真實與虛妄沒有差別」或「真實與虛妄本為一體」。它表達了一種超越二元對立的境界,認為真實和虛妄並非對立的兩面,而是相互依存且同源的。真妄一如的思想,首先要破除對虛妄的執著。眾生之所以痛苦,是因為對虛妄的境界產生執著,而忘記了其本質是空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