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鸞訓-『般若智慧』
乙巳年五月廿九期
本堂副主席二菩薩降
詩:
養性修真學聖賢,
無住無相法無邊;
返觀自照了實相,
業力輪轉不受牽。
示:梵語之「般若」,意為淨智慧、妙智慧,即能如實認知一切萬事萬物真相所生之智慧,其能引導吾人超越世俗一切苦,達解脫之境界也!
其可分「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此般若智慧,與世間有為法之智慧有所不同,如聲聞、緣覺修空觀,知一切法為空,證一切智,而佛、菩薩亦修空觀,但不離世間法而入無為,因菩薩不離眾生而渡化眾生,始終在三界來來往往不離世間覺,又知一切萬象如夢幻泡影無一是真,更超越對一切法之執著,故能除煩惱,雖身在有為,卻不隨業流轉,受諸受無所受,能成種種智,而得大圓滿到彼岸。
以文字般若為基,進入觀照般若,透過對法理之解繹,親身觀照體悟自我身心與外境之微妙變化,悟其「真」,當貪念、執取產生之際,馬上覺知其本質皆是虛幻不實,而生慚愧心,知檢討改進,不復起、不復作,則無隨妄動搖自心,此念心不住真空、不住假有,能觀之智與所觀之事相應,能所不二,則入萬法皆空淨智如如,以空入有,有則不朽,空有不二,適如金剛,即達般若之地也!
此示
註:
能所不二:能:指的是主觀能知的部分,也就是我們的意識、心、思維等等。所:指的是客觀被知的對象,也就是外在的事物、現象、環境等等。不二:指的是這兩者本來就是一體的,沒有明確的分界,也不是兩個獨立的存在。就好比水和波浪,波浪是水的顯現,離開水就沒有波浪,波浪也離不開水。能所也是如此,沒有能就沒有所,沒有所也就沒有能。
「能所不二」是佛教用語,字面意思是指「能」與「所」是不可分的,是同一個東西,不是兩個獨立的個體。具體來說,就是指主觀的能知(能)和客觀的所知(所)本來就是一體的,沒有明確的界限,沒有能和所的分別。達到能所不二的境界,就代表超越了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也超越了對事物的執著。
空有不二:「空」、「有」是「不二」的,「空」是本質、理,「有」是現象、事;但凡夫莫不是執著「有」或「空」之二邊,因此佛法說「空」是為破眾生對「有」的執著,空性的「虛幻不實」的意義,為萬事萬物因緣相生、相滅的意義,「空有」兩者實則為「空有不二」,也就是說若落入「空」、「有」兩邊,都不是佛法中道之正見。若對空性沒有正確的理解,恐怕會生出「撥無因果」的邪見,還自以為了悟空性,破了執著,乃至於出現謗佛、謗法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