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觀音鸞訓-『道在心悟』

道在心悟.jpg

乙巳年五月初一期

本堂副主席二菩薩降                       

詩:

道在心悟不外求,

物來即應去不留;

法界圓明自在用,

無罣無礙亦無愁。

示:合於「」者,個人之內在心境與人格狀態,以虛心契應、領納自然,須臾不離也!有者,所追求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之如來,大道若離覺性,只在見聞覺知中,所得外道,縱歷千百劫,難以企及見其真道。痛矣!迷昧眾生只知一味追求其之所欲,談「解脫」,遙之又遙!

真修須要時時檢討缺失守住正念,令此念心二六時中如一湖止水,「」也如是;「」也如是,遇事能靜觀種種因緣變化,明取捨;知進退,不失方寸,似明鏡映月,自性光明常住。反之,心中若存一絲煩惱妄想,猶如無明火種「嗔恚」伴隨,遇緣引燃,則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令「身、口、意」惑起,愆尤叢集足以滅身,如何達至菩提之境矣!

莊子云:「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是以聖人時而省心悟性,心鏡明,鑑萬物,物來則應;過而不留,順而不喜;逆而無憂,遇境不生心,由此可證,「真道在心不外求」。不但心光乍現引燃自己心燈,亦照亮他人利益群生,普代眾生苦,更以一燈燃百燈;燃千燈,引燃無盡,愿心大悲行,成就人間淨土,只在「」也!

再示:米粽飄香傳千里離騷聆聞總堪傷。屆此端陽佳節將臨,預祝諸子、世人端陽佳節闔家平安!

此示

註:

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至高之人用他的心就好比明鏡一樣,任隨外物的來去而不加迎送,如實反映外物而無所留藏,所以能夠承受萬物變化而又不因此損心勞神。

離騷:楚辭篇名。戰國時屈原所作。屈原楚懷王,因讒言被疏,憂愁幽思而作〈離騷〉,以表明愛國心志。全文詞采雅麗,為一長篇韻文,對後代文學有深遠的影響。也稱為〈離騷經〉、〈楚騷〉。

文章標籤
觀音鸞訓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鳳邑觀音堂 的頭像
鳳邑觀音堂

鳳邑觀音堂

鳳邑觀音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