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觀音鸞訓-『如來性德』

如來性德.jpg

乙巳年四月廿三期

本堂正主席觀音佛祖降                     

詩:

如來藏中絕點塵,

西方極樂覓良人;

娑婆世界離諸苦,

由相見性入本心。

示:凡夫、眾生在事相上探求真理,只見生滅之假相,活在覺受世界難以究竟;而佛、菩薩卻能在法理上從相見性,於生滅法中見不生不滅,從無生中了解一切生滅之相,實有其存卻皆為幻。學法若不悟「無生」,終其為外道,只緣活在「有為法生滅相」中隨波逐流而已!

文殊師利菩薩佛陀:「如何才能消業障?」佛陀答:「若菩薩見一切法性無業無報,則能畢滅業障之罪。」業本無生,何來障礙?只在焉,故云:「了則業障本是空;不了還須還舊債。

對相上因果而言,能在五濁惡世因果業報,當下身雖受之,心若無生即為淨土,因其見性覺性本無所受。若菩薩當知「貪、嗔、癡」皆由覺性變化而來,一切五濁惡世亦由三毒建構成之;眾生只見,所以有我身生我相,再生人相,當生「貪、嗔、癡」三毒,因立果成,業力自來。

若有人知人生之苦;亦知三界如火宅,一切五濁惡世亦由建之,急於在有相苦樂中求解脫,卻還落入因果相生滅法,此人與凡人無異,無法出三界,唯有從無生法中體悟世間法,悟入覺性,使一切都能如實顯現,圓滿成就一切法。此功能性德,非是「五陰、七識」所成;亦非後天修來,為人人本具之如來藏性德也!

此示

註:

因果相生滅法:在佛學中是指因果律的運作模式,也就是原因與結果之間的相互影響和變化。 它強調一切現象都是由原因所致,而原因會引生出相應的結果,這種關係是連續的,如同植物的生長,播種是原因,發芽、成長是結果,而結果又會影響到未來。

五陰:又稱「五蘊」,陰是「蓋覆」、「遮蔽」的意思,意指眾生因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五法遮蔽了我們本來的真如佛性,因而受無量劫生死輪迴之苦。

七識: 七識指的是我們的心識,分別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

文章標籤
觀音鸞訓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鳳邑觀音堂 的頭像
鳳邑觀音堂

鳳邑觀音堂

鳳邑觀音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