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鸞訓-『識透本心』
乙巳年二月十二期
本堂副主席二菩薩 降
詩:
根塵識界不動舟,
如幻如化心難收;
深行觀照清涼地,
了達真空到岸頭。
示:雜阿含經云:「觀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時燄,諸行如芭蕉,諸識法如幻。」此偈道破了吾人之「色、受、想、行、識」,猶如水上泡沫,陽光現而消逝,了不可得;亦如芭蕉外實而中空,層層開剝都無堅實;又如幻如化脆弱虛無不實,無法常住,隨因緣而生滅,只要吾人細細觀照,所執取不放之世間,因緣所生而成之事、物、類三者,其之本質,皆是苦、空、無常、無我,為佛法核心要義。
時時察覺身心微妙法之變異,無論是過去、現在、未來,或內與外、或細與粗、善與惡等等,當下念心所生;念心所滅,再入深心思惟「受」,明辨篤實「行」,修習不放逸,念正無偏邪,止妄煩惱盡,妄盡心澄,則可入清涼境地無疑!
凡夫執取萬法為實相,顛倒迷執,失卻本心,沉迷假景中,造業受苦滅沒於生死海中,生生世世無法出離;而菩薩了達「幻有、真空」而不昧因果;不取空寂;不捨假有而隨緣妙用,時行菩薩道,普代眾生苦,了知萬法自心所現,源於真如性體,不致迷失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相之大海中,畢竟到彼岸永得清涼處,亦即回歸自性清淨圓明體也!
再示:下期適逢春祭大典,特賜休乙期。
又示:方才鸞文,旨在心源修,如六祖云:「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諸賢生修學皆逾念載有餘,宜入「心」,才能到彼岸脫苦涯。
此示
附註:
真空與幻有各具有二種意義,諸法依因緣生起而無自性,謂之空;此空非「無見」、「斷見」之空,稱為真空。諸法無性而緣生,謂之有;此有非「常見」、「有見」之有,稱為幻有。
十二處:佛教將六種心識的內在基礎和對象共分成十二類。六種心識的內在基礎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謂之六根或六入或六處。認識對象有:色、聲、香、味、觸、法,謂之六塵或六境。處是生長門之意。因為一切心理活動都是由根和塵相結合而生,故稱為「十二處」。《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苦非蘊,十二處非真實。」
十八界:佛教術語,是一種界的分類法,最為佛教論師所重視。將有情眾生的世間法界分成三大類別:六內界、六外界、六識界,代表世間法中最重要的十八種境界或者不同的功能。
十八界分為六根界、六塵界和六識界:
六根界:能見之根,名為眼界。能聞之根,名為耳界。能嗅之根,名為鼻界。能嘗味之根,名為舌界。能覺觸之根,名為身界。能覺知之根,名為意界。
六塵界:眼所見一切色境,名為色界。耳所聞一切音聲,名為聲界。鼻所嗅一切香氣,名為香界。舌所嘗一切諸味,名為味界。觸即觸著,身所覺冷暖細滑等觸,名為觸界。意所知一切諸法,名為法界。
六識界(六轉識):識依眼根而能見色,名眼識界。識依耳根能聞諸聲,名耳識界。識依鼻根能嗅諸香,名鼻識界。識依舌根能嘗諸味,名舌識界。識依身根能覺諸觸,名身識界。識依意根而能區分辨別一切法相,名意識界。
十八界的體性:其中的六根中前五根,再加上五塵代表的是代表了物質層面的色法。其中的六識,再加上六根中的最後的意根及阿來耶識與六塵中的法塵則是代表了精神層面的心法。代表世間的十八界一一法─六根、六塵、六識,皆是因緣和合、生住異滅,因緣而生、因緣而滅,都是無常、苦、空、無我,非真實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