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鸞訓-『自尋煩惱』
乙巳年二月廿六期
本堂正主筆司三菩薩 降
詩:
青山幾度變黃山,
世事紛紜不得閒;
眼內有塵三界窄,
心頭無事天地寬。
示:人生如戲,往事如煙,夢過無痕,來去如風,痴人入夢幾許期待,幾分無奈,到頭還空,何如守拙以清心,淡泊以待,不生波瀾,靜觀花開花落,緣去緣來,在往事如煙中,用心感悟天地變化之無常,於世境塵相裡,一心不亂,不起波瀾,使身心安住不再驛動,古今多少事盡付笑談中。
世事之無常,心念之生滅,人生之老死,吾人在面對生命週期之更迭,如何不受其之影響,尋覓「解脫之道」,實為此生至要之功課,別無他途。攝境歸心,回歸盡虛空,遍法界之空性,證悟如來本真,方可避卻再涉輪迴無休止。三界無安猶如火宅,娑婆世界無有安穩可言,更是充滿恐懼、驚惶、怖畏、痛苦,故云:「三界如火宅;六道是苦海」,此言不虛!
世界變化無常,滄海桑田,青山眨眼成黃山;春風吹拂,花紅柳綠草芊芊;花園錦簇,枝葉扶疏又一新。置身外境瞬息萬變,吾心能安住,觀照自吾之色身乃四大假合,六塵亦皆緣影本非實有,「生、老、病、死」剎那歸於壞滅,何須執著!再觀六識妄心,依根塵識而有生滅,若離此緣,本無自性,入真觀者攝境歸心,由心觀境,由境觀心;心不至境,境不入心,由心不起,外境本空,內空我相;外忘法執,「法、我」雙亡,斷「見、思」二惑,證真諦之理。
眾生之苦,皆由心起,攝境生心實有觀,所以成苦而集,便需道來滅,知諸法由心,才能捨外塵相,息「分別、執著」心,不再執取,則心寬一寸,路便寬一尺,所謂:「眼內有塵三界窄;心頭無事天地寬。」心寬路寬,隨心應化,隨緣妙用,心無所礙,安然自在,即是「一日無事小神仙」,至此品味人生,與神仙何異?如此逍遙隨心可應,世人卻常捨此而尋彼,真是自找煩惱愚痴無智矣!
此示
註:
見思惑,「見」是知見,是觀念的,「思」才是真正心的煩惱。見惑,是指佛法的知見不純或曲解佛法,包括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五種。身見是對身體的執著;邊見是執空或執有;見取見是執取某一觀念,並將它視為最重要的一種思想;戒禁取見是認為持某一種外道的戒即能夠得解脫;邪見則是包括一切不正見,凡是與佛法正知見相左的就是邪見。何謂佛法的正知見?主要是三法印,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因此若執著我、執著常,就不會想要得解脫,也沒有辦法涅槃。總之,對於世間有所執著,不管是執著什麼,都叫作邪見、不正見,就是見惑未斷。
思惑就是貪、瞋、癡、慢、疑;凡是與煩惱心相應的情緒、執著、衝動或掙扎,都稱為思惑。和見惑相比,思惑比較難斷。
煩惱一共有三類,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見、思二惑要阿羅漢、辟支佛、地前菩薩才能斷,塵沙惑則要菩薩才能斷,而無明必須成佛才能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