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鸞訓-『圓覺之道』
甲辰年十二月初一期
本堂副主席二菩薩降
詩:
世道茫茫歲月更,
浮沉苦海起無明;
櫛風沐雨行六度,
般若圓覺大道成。
示:大道順天應地長養萬物化育群生,吾人理應感念天恩浩蕩,用深心來了悟天地之奧,覺照真道之實相,在修養性心返觀自照中,以虛心應自然,「天、地、人」三者合一而竟全功。
人之本心、本覺猶似一面明鏡,能映照萬物實相,當心起妄想隨五欲、六塵擾動心湖,一念妄動而無明,如烏雲蔽日即無所見,念念無明;處處是苦,終其一生浮沉苦海為無明所覆,何時才能復歸元性,使心鏡澄明,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反之,心似明鏡靜海一般,風平浪靜萬里無波,則可水映天地日月如日光明照,見種種色無所不明,不為虛妄迷、假相惑,知幻即離;離幻即覺,回歸自性,圓覺之道當下可成。
至道無難,難在悟覺,覺即了,不施功,這念心起了「分別」,執著「愛、憎、取、捨」,不覺「佛性」人人本具,迷失此心離道,覓道終難見道。諸子在行道中,宜盡心了澈世間實相本虛幻無一是真,進而領納真理至道,循真實修,勤行六度波羅蜜,契入菩提心,使本有牟尼寶珠光明顯耀,令三途六道眾生因明珠光明普照而得,尋一線光明得度。
人身一回,妙用盡在修行悟真,顯發菩提心,直入般若境地,明者德隆於即日;昧者望絕於多生,深深盼望諸生珍惜此生,人身難得,修真悟性,「妄盡還源」方有機也。
此示
註:
五欲:指財、色、名、食、睡等五種慾望。《大智度論》説:“五欲無利益,如狗啃骨頭。”又説:“五欲如逆風舉火把,風吹焚自身。”“諸欲樂甚少,憂苦毒甚多,為之失身命,如蛾赴燈火。”這都是説明五欲之於人,為害甚大。
六塵:指色、聲、香、味、觸、法等六種境界,是能引起感官與心靈感覺、思維的對象,因為它們具有污染情識的作用,有如塵埃一般,所以稱為“六塵”。
六度波羅蜜:亦稱「六度萬行」是六種現象或是六種方法。指的就是六種幫助修行人解脫的方法,可以從此岸的痛苦,到達彼岸的光明世界,度:有渡化、幫助、解脫的意思。「萬行」就是這六樣你每一樣都做一萬遍或走一萬遍,你就可以成就了的意思。略則六度,廣則萬行,而六度是包括了菩薩所修的一切行門。六度波羅蜜即 布施(檀波羅蜜、檀那波羅蜜)、持戒(尸波羅蜜、尸羅波羅蜜)、忍辱(羼提波羅蜜)、精進(毗梨耶波羅蜜)、禪定(禪波羅蜜、禪那波羅蜜)、般若(智慧、般若波羅蜜)。
「明者德隆於即日;昧者望絕於多生」:明了的人,當下頓證,所以說「德隆於即日」。「昧者」是不懂的、業障重的、毀謗的、不信的人,這些人都是迷昧之人,是「望絕於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