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鸞訓-『慎思明辨』
甲辰年十月初五期
本堂司禮神福德正神降
詩:
浮沉世境自覺修,
果證南天不用愁;
靜中生慧識本然,
隨流認性無喜憂。
示:世道崎嶇難行紛紛萬變,人心奸訐莫測無以捉摸,更易為「名」所驅;為「利」所使,「欲望」所惑迷失自我,時而迷茫而入歧路邪道,常在人生十字路口徘徊面臨抉擇,此時就需要善知識之提攜與鞭策,引導一條正確道路,如師長、父母、朋友、同事等提供人生經驗以應事;或同道善友互勉互勵,同參共契法義,在靜中生慧、淡中識本然,處逆境淡然釋懷,藉相悟真,隨緣認性本亦無喜憂。
人生境遇變化萬千,人生百態各各不同,有者,寬厚仁慈,與人為善;有者,信口開河,華而無實;有者,趨炎附勢,阿諛奉承,不一而足,是益友、是損友;是君子、是小人,吾人在面對相處之際,要有辨識善惡之智,「慎思明辨」即是儒家修身之工夫。
修者,審時度勢貴在生發般若智慧,向內洞察自心動靜,防微杜漸,深恐有所失察而鑄大錯。多數之人卻知而不行,其之關鍵在於令覺之生,由自省而始能省思覺察,知其失漸改,使之滅於無形,更不復作。反省之力度有多大,智慧則有多大之加被增益。
是故,同樣面對過往之問題,以往難以承受諸多怨言,而今曉以不同之角度、不同之心境,來審視自我心性之轉換,即有截然不同之結果顯現。經得起千錘百煉,逆來順受、忍辱負重,方有智慧覺性層層之昇華。所謂:「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諸佛子深悟其理,妙不可言也!
此示
註:
「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復無憂。」
心隨萬境轉,你雖然隨著一切境界轉動;轉處實能幽,轉處,隨緣一切所轉的地方;幽就是解脫,幽本來是樹木陰涼的地方,這裡指心隨一切萬境,但卻仍然很清涼。在這個世間,你轉身口意,運用觸境之處,轉來轉去,秒秒都是安詳,每一秒都是清涼,你不會被妨礙,它也無法妨礙你。隨流認得性,隨著外境,認識了清淨的本性,你就會無喜亦無憂。無喜亦無憂才是大喜,才是真正的大喜大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