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蘊神咒】-八大神咒之一

08玄蘊神咒.jpg

神咒

八大神咒是指:淨心神咒淨口神咒淨身神咒淨天地解穢神咒金光神咒安土地神咒祝香神咒玄蕴神咒出自《早晚功課經》,是道教諸多門派廣泛普遍遵行的幾種常用咒語。用來滌除心中罪孽,衛護心神,請召神明護持,開經演道所用,是學道修道入門必修必會之咒

【咒文】

早課玄蘊咒:

雲篆太虛浩劫之初乍遐乍邇或沉或浮五方徘徊一丈之餘天真皇人按筆乃書以演洞章次書靈符元始下降真文誕敷昭昭其有冥冥其無沉痾能自痊塵勞溺可扶幽冥將有賴由是升仙都

晚課玄蘊咒:

寂寂至無宗,虛峙劫仞阿,豁落洞玄文,誰測此幽遐,一入大乘路,孰計年劫多,不生亦不滅,欲生因蓮花,超凌三界途,慈心解世羅,真人無上德,世世為仙家。

【咒文】-靈寶派

雲篆太虛浩劫之初

乍遐乍邇或沉或浮

五方徘徊一丈之餘

天真皇人按筆乃書

以演洞章次書靈符

元始下降真文誕敷

昭昭其有冥冥其無

沉痾能自痊塵勞溺可扶

幽冥將有賴由是升仙都

釋義

雲篆太虛,浩劫之初:雲篆,靈圖符篆。指撰集雲書或符篆文字。形體如雲。《雲笈七簽》云:篆者,撰也,撰集雲書謂之雲篆。道教認為此符類符字皆系三天自然之氣結成,天真仰寫,方傳至下界。又《三洞神符記》:撰集雲書謂之雲篆,道教符篆文字形體如雲,故名雲篆。”“太虛,指遼廓的太空。《莊子知北遊》:是以不過乎昆侖,不遊乎太虛。又《太上靈寶金庭無為妙經太虛章第一》:道言無形合虛,中有萬物,而行二儀,是謂太虛……太虛者,神運也,神命而萬物生。其意指在漫長劫運之前,元始雲篆靈書,以告下界。

乍遐乍邇,或沉或浮:,忽然。遐邇,遠近。此句意為元始告傳下界的雲篆靈文在太虛階層忽遠忽近,或沉或浮,不斷地上下傳播。

五方徘徊,一丈之餘:五方,指東南西北中。其意言元始告傳下界的雲篆靈文不斷地、不停地在天地間出現、不停地傳送下界。

天真皇人,按筆乃書:天真皇人,指元始天尊侍衛之尊。此句意指元始開經講道的雲篆靈文在太初吋,就記敘諸法音,由天真皇人將此雲篆靈文記載並以此演說教化俗世。

以演洞章,次書靈符:此句意為元始在為下界眾生演說大洞真經,而後陸續傳播雲篆靈符,普渡眾生。

元始下降,真文誕敷:此句意指元始天尊親臨下降,開始為下界敷講《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等真文。

昭昭其有,冥冥其無:昭昭,光明、明亮。冥冥,昏暗。按《荀子勸學》: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此句意指元始演說之真文,其經含義深奧,玄之又玄,只可意領,不可言傳。

沉痾能自痊,塵勞溺可扶;幽冥將有賴,由是升仙都:沉痾,指重病。塵勞,指墮落塵世。此四句為開經偈語,其意指誠心誦念此經者,能使重病痊癒;只要悔過自新,多積功累德,不斷持誦此經,即使墮落凡塵,亦如同有人扶持,在幽暗陰昏之地亦將有人搭救。真仙上聖無不護佑,使人人都可升入仙都,長生久視。

作用

此玄蘊咒為以道消災扶正之念,真實不虛,而人常迷誤未能解之。玄者,深而幽,道之體也;蘊者,覆而涵,道之用也,誠為道之奧妙所歸也。

演化

道教法事中常用"八大神咒"之一,又稱"開經玄蘊咒"。即準備翻開道經奉誦時所念。"玄蘊",指經中蘊藏著玄妙的義理。早期靈寶派即有此咒,其後各派具有仿作與衍變,其辭不盡相同。

各經懺開經玄蘊咒各有不同,以下供參考:

玉樞寶經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玉樞寶經

【開經玄蘊咒】

天皇天皇。普化十方。無禱不應。無求不祥。釀陽醞陰。萬古乘光。順吾者亨。逆吾者亡。玉文寶篆。誦之吉昌。司命守護。不得隱藏。

天尊寶懺太上青玄慈悲太乙救苦天尊寶懺

【開經玄蘊咒】

玄元一氣,無極之先,太始太乙,含象九天,開明三境,萬化大千,至今治御,統承前賢,三才合德,九氣同元,消除災劫,普度群仙,誦之萬遍,福祿綿延,吉祥萃泰,永保遐年,謹遵普化,道德成全。

太上說西斗記名護身妙經

【開經玄蘊咒】

一炁胎無極,先天先地根,洞虛含造化,恭肅候神明,月吐白毫相,雲裩赤色門,天潢隨轉運,地輦不留停,德合三元理,功傳九子經,巍巍真父母,鬱郁古經文,至道包玄妙,真人體至誠,虔心能感格,萬古署長生。

太上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太上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卷之三

【開經玄蘊咒】

玄元始炁分,清華開洞神。靈風回太和,玉音攝流精。至哉本自然,誰識此玄文。堅剛明一悟,倏忽超三乘。寂寂無色根,永劫奚漂沉。胡能精修持,究竟登玉清。

太上黃庭外景經

【開經玄蘊咒】

天清地平,日晶月明。黃庭捧出,金簡玉文。千真千聖,六甲六丁。萬靈朝拱,一氣相承。兀兀黃轝,騰騰素雲。琴心三疊,天樂九成。誦持不懈,跨鳳超升。無上神咒,碧城元君。

玉經卷上大洞玉經卷上

【開經玄蘊咒】

微微玄景門,煥朗徹空同,至道由靜默,當見三素宮,大道於此成,驂景策雲籠,左右侍經真,玉女及玉童,身濟不死津,解羅順靈風,七祖反胎生,世為神仙宗。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介紹解說
    全站熱搜

    鳳邑觀音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