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鸞訓-『明心見性』
乙巳年四月初二期
本堂正主筆司三菩薩降
詩:
奉道不渝志誠虔,
無上妙法玄又玄;
千經萬典明心性,
塵盡光生復本然。
示:至道幽深不可言說,道本無言只可意會,一切皆在本心應自然、合天地、歸元流,離開此心即無佛,故云:「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千經萬典旨在「明心」,「明心」即可「見性」,「見性」即是佛。
佛之本體本來清淨,無有垢淨,亦不增在聖;亦不減在凡。聖人所有言皆從「心」而起作用,眾生落入「執相」,智慧難生,不知自心本來空寂,因妄執相生,修法不識本心,無有是處,終難見道。知者深行法理契經深義,諦聽心領神會,以心印心即不染習,照見一切萬法為相假性空,不離自心,則人生道途便是一路光明無礙。
然凡夫於世間生滅法中,尋尋又覓覓;修此又修彼,欲見真道難矣!且為「眼、耳、鼻、舌、身、意」外馳染塵,沾滿垢相難明,「色」雖可見;「聲」亦可聞,「香、味、觸、法」亦皆因緣所生,虛妄不實,了不可得,無常敗壞。
但具佛根深厚者能參透「四大皆空」、「五蘊非有」之真諦,進而破除「我見、我相」之執著,讓垢相淨滌,塵盡光生,妄盡還源復本然,才能以觀自在菩薩之般若智慧,廣大慈悲力來利益眾生,實現幸福快樂之人生境界是也!
此示
註:
我見:又名我執,一切眾生的肉體和精神,都是因緣所生法,本無我的實體存在,但吾人都在此非我法上,妄執為我,叫做我見。眾生執著有一個真實存在的自我之心態。《阿毗達磨俱舍論》卷二九:「由我執力,諸煩惱生,三有輪迴,無容解脫。」
我相:屬於四相之一,係指以蘊處界為我。五蘊為色、受、想、行和識,涵蓋了十八界-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指一切受想行識都以「我」的好惡為出發點,這個「我」是指人心的假我,也就是「意識的我」,所以會有「我執」和「法執」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