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鸞訓-『無生法忍』
甲辰年十二月十五期
本堂正主筆司三菩薩降
詩:
圓明法界藏真如,
色心不二念慮無;
生滅法中歸寂照,
運心轉物煩惱除。
示: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三界為有情眾生所處之境界,又因有情眾生之悟性層次不同,而有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與六凡法界「天、人、阿修羅、餓鬼、畜生、地獄」合稱為十法界。
眾生之心,無法作自己之主宰,為三界萬法所困,若能如實認知「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諸相非相」之真諦,從生滅法中悟入「無生法忍」之境界,顯一體,起二用,則能運心轉物,法界圓明自在用,不著於物,體用一如也。
三毒即三界「貪」為欲界;「嗔」為色界;「癡」為無色界,一念心生即入三界;滅之則超三界。修者持心修法,則心法俱迷;不持心修法,則心法俱悟,故云:「心不自心,因色故心;色不自色,因心故色。」心色不二,內不起心;外不生色,心色俱淨,照覽無惑,隨緣自在,自在隨緣是名「圓滿十法界」。
吾人身處五濁惡世,垢塵滿佈,心常染污,迷時五陰、六識有生滅;悟則五陰、六識於空空、念念之中不得妄想、不生分別;不為色相所縛;不為憂悲苦惱所繫。生滅滅已,常樂我淨即名「解脫」。願諸子善悟之,海印森羅常住用,法界圓明自在用,乃真如之顯用。
再示:下期為鸞期最後期,二十三日又是送神日,為免諸子過勞,特定於廿三夜扶鸞後,再送值年太歲星君歸位。
此示
註:
一體二用:法藏所說的體、用,是指“一體、二用”。“一體”指自性清淨圓明體。即如來藏中法性之體,也就是《大乘起信論》中的“眾生心”。“二用”指海印森羅常住用,與法界圓明自在用。相當於《大乘起信論》中的“真如門與生滅門”。所謂“依體起二用”,是因為“二用與一體”相即,屬於“體”上之用,而非與“體”相離。所以“一體”即是本體又是本原,既非本體又非本原;既在現象世界之外、之上,又在現象世界之內、之中,與現象世界相即不二。“依體起二用”意味著“二用”必依“體”而起,“體”也必因“二用”而獲得意義。
三界:為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構成世間,相當於三有。有情眾生都在三界中因為煩惱的關係生死輪迴。
五陰:又稱「五蘊」,陰是「蓋覆」、「遮蔽」的意思,意指眾生因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五法遮蔽了我們本來的真如佛性,因而受無量劫生死輪迴之苦。
六識:是依著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對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能產生見、聞、嗅、味、觸、知等了別作用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六識。
六識是以了別六境為體性和行相。如眼識依於眼根以了別色境,耳識依於耳根以了別聲境,鼻識依於鼻根以了別香境,舌識依於舌根以了別味境,身識依於身根以了別觸境,意識依於意根以了別法塵。
六識是通善、惡、無記三性,因此我們的六識在觀察思考這個世界時,有愛、憎、中庸的不同心理作用。六識中以意識為中心,它強而有力,作善作惡全是意識給予主導的作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