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觀音鸞訓-『明心見性』

明心見性.jpg

癸卯年十二月十三期

本堂副主席二菩薩  降

詩:

桃枝柳筆露真言,

正念修身意虔堅;

去欲除妄三毒滅,

人天福慧映心田。

示:末法之秋,  上蒼慈憫,普降大道於火宅救度迷民,使人人皆可先得而後修。然今日與昔時之修法大不相同,無須入於深山古洞、名剎而修,能用心生活於日常,「心回本位捨妄歸真」為要,故言「生活即道場」。於喧囂塵世處處道場,修得「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即真修

人之心念不滅,為自心迷,不見內性,道心不澈,終難見道,以幻修幻,亦復如是。人心不滅者,無法淡薄世情,常為塵牽,故時有欲妄安之意;或時有貧苦之嘆;或時有貪婪之念,妄心熾盛,慾壑難填,此乃凡心。而道心者,仁心也,亦人心所顯現之良知良能,若人心能去私而行正道,道心日見昇華,領納大自然深藏意蘊,與人之靈真相契,就可慢慢悟入「」不二;「物」兩忘之層次。是故,凡心道心之分別,在於「有欲無欲」;「有為無為」之分野也!

眾生慾望之心無邊無際、無數無量,亦無時無刻而生滅,永遠都無法得到滿足,是以入聖門修心,即為去除慾望之心,由多欲入少欲而臻無欲,修至「一無所有清心自如」,使心靈純淨空無,煉就視「榮華富貴似浮雲酒色財氣如糞土」之修為,才能掙脫私慾之縛。

只要「凡心滅道心生」;「知幻即離離幻即覺」,當下「」合一,一念不起,萬緣俱寂,自然「」心消落,「」泯滅於無形,心明性自見,即曰「明心見性」也。

此示

註:

火宅:比喻熾燃著煩惱火焰的輪迴世界。《妙法蓮華經》卷二:「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法華經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意謂三界好像是一所被火燒著的房子一樣,人們住在裡面,苦不堪言。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觀音鸞訓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鳳邑觀音堂 的頭像
    鳳邑觀音堂

    鳳邑觀音堂

    鳳邑觀音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