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觀音鸞訓-圓明覺性

圓明覺性01.jpg

乙巳年八月廿三期

本堂正主筆司三菩薩降                     

詩:

生生世世法輪中,

了了分明色相空;

不離世間見諸法,

識此本心無無明。

示:吾人降生紅塵,從十二因緣無明,至生命週期之老死,都受此生命相狀之操持,甚少人能脫出此命運鎖鏈之束縛而得解脫。而修行欲斷此鏈,在日常生活中不離世間法,依循正法活潑應事,但在此相狀裡,還有生命之本體曰:「圓明覺性」,才是真正之主宰。可是吾人為追求權力、財富等等,使身心客塵反客為主,欲從中取得掌控一切,所以追名逐利、攀緣附勢,用盡畢生之力,只為「虛名假利」,無一是真,實堪憐哉!

有者聞法,入道修真仍為無始來塵垢深覆無法見真,上根器者聞音悟性,一心向道不生退轉,漸得身心輕安。而真正之覺者,在幻夢中悟出一切本幻,以幻取幻,當下知幻即離,離即,便能內發大悲輕安,不捨眾生,以代眾生苦,行菩薩道傳佈正法,讓芸芸眾生亦能聞法開悟而起修,不再為虛妄之生命相狀所折磨,得以出苦,此為「觀音正法」最殊勝之法義天命

一切法隨因緣而生滅,所以要在生滅之因緣,成就不生不滅之清淨功德,入此深智慧,覺觀生命之本質,則入「本心」,故,達摩祖師云:「覺者靈覺,應機接物,待人處世,以言施為。」見聞覺知皆是自己靈覺之自性,即是即是即是即是也!願諸子深觀照善悟之是幸。

此示

註:

十二因緣:十二因緣也稱十二緣起支十二有支,佛教重要的基礎理論之一,是釋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證得到的真理。此十二緣起支分別是:1.無明、2.行、3.識、4.名色、5.六入、6.觸、7.受、8.愛、9.取、10.有、11.生、12.老死。它們都是緣生法,都是無常的,它們之間是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緣起關聯。

相狀:意思是指事物的形態、狀態或外在表現。在佛教語境中,特別是指事物的「相狀」,即外在可見的形態或特徵。例如,在描述修行體悟時,會提到「八種相狀」,用來表示罪過消滅的跡象,如「心神恬曠」或「智慧頓開」等,這些都是一種「狀態」的描述。「四相」中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屬於此類,指的是從不同角度觀察事物所產生的形態或概念。

大悲輕安:如實了知一切眾生及與己身真如平等,同體無二,發大悲憫,故稱大悲。廣度眾生而無度生之相,故名輕安。

覺者靈覺,應機接物,待人處世,以言施為。」:這句話的意思是,開悟的智者(覺者)會運用其靈敏的覺知(靈覺)來應對時機(應機),並透過言說教導(言施)來處理人際關係(接物、待人)和應對世事(處世)

文章標籤
觀音鸞訓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鳳邑觀音堂 的頭像
鳳邑觀音堂

鳳邑觀音堂

鳳邑觀音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