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若愚-道學用語

大智若愚01.jpg

大智若愚是一句成語,最早出自於·蘇軾《賀歐陽少師致仕啓》。大智若愚指有智慧有才能的人,看起來好像很愚笨;比喻有智慧的人極有涵養,不露鋒芒。

·蘇軾《賀歐陽少師致仕啓》:大勇若怯大智如愚,至貴無軒冕而榮,至仁不導引而壽。”(歐陽少師歐陽修)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大智若愚

日常生活中,有大智慧、大聰明之人,都胸懷坦蕩,胸襟豁達,明白大道理,對於身邊瑣事一目瞭然,當然用不着處處用心。而那些只有一點小聰明的人卻正好相反。他們喜歡察言觀色,見縫插針,無孔不入。這種人要是談大道理,便氣勢洶洶、咄咄逼人;談具體事兒,便婆婆媽媽、嘮嘮叨叨、沒完沒了。他們長於鈎心鬥角,雞蛋裏可以挑出骨頭,沒事兒也可找出是非來。所以,藏鋒斂鍔,內涵豐富,這才是真正的智者。

蘇軾這話其實衍生自《老子》「大巧若拙」這句話,意思是:真正靈巧的人,往往外表看起來似乎笨拙,後來也引伸出「大智若愚」這成語。

大巧若拙:很聰明、靈巧、有技藝的人表面看來好像很笨拙(巧:心思靈敏,技術高超)。

兩者都有聰明人表面上看起來很愚笨的意思,但意義上有區別:(1大智若愚偏重在,表示聰明,有才智;大巧若拙偏重在,表示靈巧,有技藝。(2大智若愚多形容有智慧有才學的人;大巧若拙多形容有技藝、靈巧的人。

大智若愚的人能安心立明,鋒芒畢露的人反而容易招惹是非。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介紹解說
    全站熱搜

    鳳邑觀音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